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

為文章畫龍點睛-善用成語

  同學們,從小到大我們都學過不少成語,你們一定有聽過「揠苗助長」、「守株待兔」等成語的典故吧?那麼,「運籌帷幄」、「待賈而沽」的典故你又有沒有聽過?有時候,在文章中加上一、兩句合適的成語,也許能為文章畫龍點睛!現在,不如讓我們花一分鐘的時間,看看下面的節目〈中文一分鐘〉,先深入認識一下不同的成語典故吧!

http://rthk.hk/chiculture/1minchinese/03_21.htm

-連結轉自「香港電台」網站

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

3月13日語文日


中文週


C15 本週佳句(1)


C15 題西林壁     蘇軾
橫看成嶺j側成峰k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
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
l身在此山中。

【注解】
j嶺:山頂上能通道路的地方。
k峰:高而尖的山頭。
l緣:因為。

【詩文解釋】
從正面欣賞廬山,高嶺橫空,連綿不斷;從側面欣賞廬山,峭拔成峰,巍峨高聳;從各個方面來觀賞廬山,你會發現遠近高低,形象各異。為甚麼總看不清廬山的真實面目呢?恐怕只是因為自己身處在這山中的緣故吧!

【詩文賞析】
蘇軾被貶後遊覽廬山,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,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。《題西林壁》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,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,並借景說理,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,如果主觀片面,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。


這是一首哲理詩,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,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,借助廬山的形象,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,故而親切自然,耐人尋味。

C15 本週佳句(2)

 悟以往之不諌,知來者之可追;實迷途其未遠,覺今是而昨非。 ──陶淵明

解釋:懂得以往的事情無可挽救,但也知道未來的還可以彌補;迷失的路途幸好還不算遠,現今走對了,過去的決定是錯誤的。

  同學們,大家平常都會用白話文去書寫文章,感悟人生。那你們有想過,古人也會感悟人生嗎?他們申訴的會是功課壓力、學業問題嗎?讓我們來聽聽陶淵明所感悟的是甚麼吧!





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──孔子



解釋:學習知識並按時溫習,不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嗎?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,不也是很快樂嗎?不獲別人了解而不抱怨,不正是很有修養的君子嗎?

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

投稿園地












歡迎各位同學投稿,題材不限,唯字數不得少於200字,內容不得涉及色情、粗俗用語。

蔡麗雪:〈鼻涕狂想曲〉

〈鼻涕狂想曲〉

      「吃吃嚏」兩條鼻涕從我的鼻子裡走了出來! 正當我想拿面紙來擦掉它們時,它們卻跳到地上並變成兩個有手有腳的透明小人,它們手拉手走開了……當我回過神來,我已經跟著透明小人們走了。

        被太陽照射的它們,全身都變得晶瑩剔透並發出光芒,我的鼻涕真漂亮啊!

        它們走進繁華的街道,這裡的店鋪都是有著名的名店,每個走在這裡的人都身穿鮮亮的服裝。小人們的頭一時望向東,一時望向西,就像在尋找某物品的模樣。突然間,有無數個鳥黑渾濁的小人從四方人面走出來,有的從小巷裡走出來,有的在角落裡走出來,總之無人走過,無人得知的地方走出了很多黑色的小人。黑色小人們拉著我的鼻涕並狂奔起來,忽然間,它們全部都凌空消失了!!!我一面擺出「吶喊」的青表情,一面大叫「鼻涕!!」全街的人都望著的,我的臉在瞬間紅透了。


      落荒而逃的我,躲進了無人的小巷裡,也發現了令我出醜的傢伙了。原來它們正在品茶,望著它們如此安逸,我也安心了。

大學文學獎-少年作家獎

本校中文科於上月推薦學生參加由浸會大學舉辦之大學文學獎-少年作家獎。
希望同學獲得佳績!

比賽詳情:http://lc.hkbu.edu.hk/lcchi/

寫作能力上品之謎

轉載自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8NqKDWLb_g

倪匡談寫作

同學們,你們有聽過衛斯理這個名字嗎?你們有看過他的書嗎?衛斯理正是大名鼎鼎的倪匡的筆名。他的筆下盡是科幻奇特的異想,想深入了解一下這個現實中的衛斯理嗎?

卷四實戰場:首輪發言要完整


轉載自明報中學文憑網http://life.mingpao.com/htm/hkdse/cfm/main1.cfm

【明報專訊】所謂「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」,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中文教育委員會早前舉行「中六學生口語溝通演練」活動,安排教區內逾20所中學部分中六生一同練習,並邀請中文科教師袁漢基擔任評講嘉賓,部分參與的中學中文科教師亦有協助點評,助學生考好卷四!

題目:學校計劃為中一生設立課外活動,希望藉此弘揚傳統文化。你認為哪項最合適?

武術 書法 棋藝

1分鐘首輪發言:

1號:我覺得我們的討論重點,應該是評核3種課外活動對中一生的吸引力及成效。我個人認為,棋藝比較合適,因為棋藝是中國人的智慧,同學進行棋藝活動時,對中國文化智慧會有認同感覺,加速智能發展,令他們熱愛這種文化。而且棋藝有比賽,他們小學時又可能已接觸過,大家對它有一定認識,在這個競爭之下……(時間到)

2號:1號同學指應該宣揚棋藝,我對他的觀點有點保留。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儒家文化,當中講求如忠君愛國等思想,所以我認為應以歷史為重點,我主張推崇、介紹書法予同學。書法是當時文人學字、學知識的必要工具,而且寫字會學到如何調墨、磨墨、正確執筆;另外可培養耐性,同時可以提高他們對君主,或者待人處事的信心。

3號:……中一同學由小六升上中學,他們可能(仍然處於)比較活潑、可以更成熟的階段,應該從3個標準去訂立(開設哪項活動):第一是朋輩,第二是尊師重道,第三是學習態度。從這3個標準看來,武術是最適合。首先從朋輩來說,武術(練武者)用手抱拳,代表承讓、包容,就好像朋輩(關係)應該要和而不同,宣揚了傳統文化。而武術正正可以令到活潑的中一生認識……(時間到)

4號:我同意剛才3位同學提出的一些準則,但中一生大概12歲左右,從需要老師較多規管的階段到較獨立的階段,面對這種改變,需要學懂如何思考、獨立。我認為棋藝比較適合,棋藝包括圍棋、象棋等,而且(活動推行)可行性及對同學的吸引力都較高……只需要買些棋回來,有個課室就可以(舉行活動),不需要有導師在場,可行性較高。

5號:或者我先作簡單疏理,1、4號同學支持棋藝,原因是棋藝除發揚中國文化,亦可培養中一生智力發展及獨立性;2號同學認為應選書法,令中一生明白到中國傳統儒家思想,以及培養耐性;3號同學針對中一生活潑的特性,認為應選武術。而我就認為,應該以棋藝向中一生弘揚中國文化,因為棋藝一直在傳統文化中非常具代表性,更能夠符合他們的個性,因為中一生都較貪玩及好動……(時間到)

【袁漢基老師點評】

(1)5名考生均用盡1分鐘,但1、3、5號未講完個人內容。另提醒1號需「佈好個局」、清楚解釋、界定題目,「『傳統文化』包括什麼?亦沒有提到希望從哪幾方面入手討論」;2號未有解釋書法與忠君愛國思想有何關係;3號有較清晰的討論框架,惜未有進一步發揮及帶領其他人循框架作討論。

(2)眾人中以5號表現較好,「他疏理了前面4名考生的意見,做了5號考生要做的事」,亦有提及「弘揚傳統文化」此重點。

(3)縱觀而言,考生們予人訓練不足之感,如說話內容佈置、設計未見系統,思路不夠清晰;其次是同學應練習到1分鐘就說完要說的內容。

(4)4號及5號考生提到因計時器放側了,看不到時間,「如考試遇上此情况,必須(向考官)提出,這是你們的權利啊!」

【表現達成共識意向最重要】

節錄#1

3號:回應4號同學指(中一生)好動,武術正好對應好動此特性。可能你會覺得武術是暴力、(與)打架(有關),但中國武術不單是肢體上行為,更是一種精神所在,例如太極其實有陰陽互配、包容、如何(跟人與自然)去相處的態度在其中……

5號:(3號同學未說完)不好意思,回應3號同學,沒錯,武術的確更加適合活潑的中一生,但要注意中一生思想還未成熟,如果教武術,他們可能會以此傷人。而且中一生生理發育未完善,可能會受傷,如扭傷或骨折……武術當中的陰陽理論,棋藝一樣可以傳達,如圍棋的黑、白棋,就正正反映了道家的陰陽思想……

2號:我想補充4號同學所說、覺得書法沉悶的說法,5號同學亦提到中一生心智未成熟,我覺得這時正好教他們書法。因為書法可培養人的耐性,而培養耐性需要從小做起,在中一生「未定性」時就教他們書法,可培養他們耐性,將來對人處事會有所裨益。

節錄#2

5號:……其實(是否因為)中一生活潑好動就需要培養耐性?如果我們一定要在中一階段就要求他們這樣(指靜心學習書法),可能會物極必反。現今社會有不少「怪獸家長」強迫子女參加不同興趣班,子女可能不感興趣……(最後)他們更加失去耐性、失去興趣。

4號:我也同意5號同學所言,我們不應該強迫中一生參與課外活動。因為這個課外活動是強制形式,所以我們更加應該考慮他們對哪些項目感興趣……剛才5號同學提到武術具危險性,(中一生)自制能力低時可能會打架,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問題……武術為何可行性低,是因為中一生做任何活動都須得到家長同意,如果同學發生事怎辦?……

3號:……我覺得考慮(同學會否)受傷都很重要,但如孟子說「必先勞其筋骨」(編按: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……」),俗點說,孩子「跌吓跌吓就會大」,(練武過程中)他們會學到刻苦耐勞,好像學洪拳,不是一朝一夕就學成,要慢慢長進。(日常)學習也一樣,所有東西不會一學就明。

1號:同學說到武術有很多好處,如尊師重道、培養耐性、令學生體格強健等,但武術有其危險性;棋藝一樣能教學生尊師重道、有耐性等,危險性卻較低……如果要增設課外活動推廣傳統文化,我想棋藝較合適。

【陳惠珍老師點評】

天主教郭得勝中學

(1)5號在首輪發言未講完立場,小組討論甫開始,立即緊接補充:「或者先讓我補充剛才首輪發言的一些觀點……」討論過程中,他亦因誤會3號已說完意見,不小心搶白,有壟斷發言之嫌。

(2)考生須留意時間,若想再補充,「可以說『現在是自由討論時間,但……』,起碼要讓考官知道你已清楚首輪發言時間已完。」

【袁漢基老師點評】

(1)整個討論有論及所選項目對中一生的吸引力及可行性,這方面考生做得不錯,惟未有再闡釋所選項目如何吸引;又如4號提過可以棋藝比賽吸引中一生,「大家仔細想想,另外兩項是否就不能比賽?但沒有人能回應這點」。

(2)部分考生曲解題目,如題目只要求考生為中一生選擇課外活動及解釋原因,4號卻自行將課外活動加上「強制學生參與」的意思。

(3)另一重大漏洞是沒深入討論弘揚傳統文化,「臨完結約分半鐘前考生有積極談到傳統文化,可惜最初沒人界定傳統文化,到最後已難力挽狂瀾」。

【備試錦囊】

■ 討論着重與人溝通,各考生發言次數達3至4次最理想

■ 共識題在於全組人一起就一題目達成共識,討論快要完結時仍未有結論也不要緊,最重要是過程中表現想達成共識的意向

■ 較文靜、斯文的同學,如不想被其他考生搶去發言機會,不妨多用身體語言,加強表達意見的效果

文、圖:陳綺雯

中文作戰攻略:小心審題,回應課程立意



轉載自明報中學文憑網http://life.mingpao.com/htm/hkdse/cfm/main1.cfm

【明報專訊】文憑試中文科迫在眉睫,謹借考前最後一節總結,提醒同學小心審題,回應課程立意。

審題

每一卷,都必須小心審題,特別是卷二寫作能力。審題最大的目的是要避免離題。下筆之前,同學務必仔細審視題目的每一個字,清楚了解題目的要求。「一字錯,滿卷皆落索!」因此,審題的重點是,除了小心,還是小心。

緊扣關鍵字

同學必須注意題目的關鍵字詞,如「最難忘的一件事」,就只應集中於一件事,不應有第二件或第三件事。又如「香港人有禮貌嗎?試談談你的看法。」要求同學表明立場,提出證據捍衛立場,如果通篇都在談禮貌的重要性,這就離題百丈了。

審題是為了確立寫作範圍,立意則是為作答內容定下主旨。

首先,確定範圍。範圍是指題目可以發揮的空間,有些題目較窄,有些題目較闊,不可不察。例如:

人物:用什麼人稱入文?說自己的事還是別人的事?是個人還是團體?

時間:早?午?晚?過去還是將來?是一段時間還是一瞬間?

地點:什麼地方?書店不同圖書館,電車不同地鐵。

事件:一件事,還是兩三件?舉正面事件還是負面事件?

接着,辨別體裁

要求我們作答的內容,是記敘、說明、議論,還是抒情為主?不同體裁,題目的關鍵字詞也有不同。例如:

記敘:題目中多有「記」、「憶」、「回想」、「經過」、「一次」等字眼。

說明:題目中多有「介紹」、「怎樣」、「說明」、「自述」等字眼。

議論:題目多有「論」、「談談」、「議」、「我見」、「評評」、「啟示」等字眼。

抒情:題目中多有「抒發」、「有感」、「懷」等字眼。

文體重心不同,須掌握的技巧也不同(寫作如此、閱讀如此)。

立意

立意,指文章的主題、中心思想。我們要問自己,寫這些內容,要帶出什麼目的?有什麼價值?

確立了中心思想,則選材、結構、抒發的情感才有方向。

好的立意,宜與課程精神相呼應,我們至少應牢記課程的三個主要精神:

1. 培養審美情趣,陶冶性情

2. 培養品德,加強對社群的責任感

3. 體認中華文化,培養對國家、民族的感情

立意須健康、正面、積極。例如:宣揚真(追求知識)、善(道德情操)、美(藝術欣賞);熱愛生命、追尋理想、注重誠信、大愛無私等等。不應帶有消極、厭世的思想,更加不應該等待不勞而獲,以至鼓吹迷信、主張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。

一般我們思考立意的過程是:

藉着(事件、人物行為),帶出(道理/教訓),反思人生哲理或人倫道德(以上課程的三種精神)

文字有限,祝福無限。誠盼同學考試成功,升讀心儀學科。

文:資深中文科主任 蒲葦

4M蔡文慧:四分之三的香港


吳克襄是一名台灣作者,但他來香港並不去購物,亦不去品嚐各地的美食,而是透過行山去體驗最自然的香港,甚至走一些我們香港人也不知道的隱蔽路線。

一直以來,我認為香港作為一個繁榮之都,所有人重視的都應該只是購物的地點、美食的好去處,從沒有觀察到其實香港也有綠色的另一面,一個原始風味的香港

看過此書後,我明白到這本書雖然是講述郊外的一切,可卻讓我認清繁榮昌盛都是過眼雲煙,華麗背後才是香港的真實面貌。就像一個人,無論外表有多像天仙下凡,內心亦不一定同美好善良,這令我深深反思了內在美的重要性。

6B李煥塋:我是馬拉拉

 讀後令人反思女性權益的自傳──《我是馬拉拉》。馬拉拉生於重男輕女的封建國度──巴基斯坦。一出生,她的性別已決定她的一生將黯淡無光。倔強的性格卻使她閃耀發光。她下定決心要上學,完她的醫生夢,其後毅然投入爭取女性教權的運動。《我》提及塔利班的恐怖,甚至對她開槍施壓。馬拉拉在戰亂中卻無畏無懼,追求真理。她爭取上學的決心,相比於香港這塊「福地」上,不少孩童卻依然「身在福中不知福」,令人感到唏噓。求學在世界的另一邊,卻是得來不易的事。


馬拉拉不畏強權,為女孩爭取上學權益,年僅十七歲的她帶領世界,為身於封建國家的女孩圖添溫暖;建立大同國度。作為年輕人的我,刻下,亦應反思自己能為世界做些甚麼。

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

4B何婉儀:和媽媽一起度過的900天旅行


  這本《和媽媽一起度過的900天旅行》主要是講述一個70多歲的老人用三輪車帶著將近百歲的母親由塔河到西藏。不過由於兒子認為這路程太困難,怕母親的身體承受不住,所以悄悄地改善了路線。即使改了路線,這路途也一點兒都不容易。一架小小的三輪車,經過風吹雨打,日曬雨淋、冰雹,仍然日夜不停地載著年邁的母親旅行。途中母親試過生病,二人亦試過進入很多天亦未找到有人的地方。遺憾的是由於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,早已與99歲出發時的身體不同了,由於兒子考慮到101歲的母親不能再受承漫長的旅途帶來的疲累,決定返回。兩年後母親逝世,最後的遺願是要求自己的骨灰要撤在西藏的土地上,十分有孝心的兒子於是帶著母親的骨灰騎著當年的三輪車,踏上了由哈爾濱到拉薩的路程。

  閱讀完這本書後我有很大的感觸,一個白髮的老人為了完成母親的願望竟騎著三輪車,跨了大半個中國,歷時一年半。這種毅力、孝心令我對他肅然起敬。這種事可是連我們這樣身壯力健的年輕人也不一定辦到的事啊!他們的旅行亦與我們平常去的旅行不一樣,他們餐風宿露,雖然如此,他們也覺得很開心,吃著自己煮的麵條,竟讓母親感到世上所有佳餚都還要美味。最令我感到婉惜的是,到了母親去世,他們都不能到達西藏。令我十分感動的是,當母親去世,孝順的兒子為了完成母親的遺願,竟再次踏上路途。要知道這可是一個80多歲的老人啊。希望他遠在天國的母親感受到這份孝心,安息。


  最後,我認為這本書十分值得推介給人們看,去感受書中的溫暖、孝心,刻骨銘心的感情。